打通奇經暢全身-20170221-22養生堂筆記


程凱: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、研究生導師、中國針灸學會常務理事、程式針灸第四代傳人。

20170221-22 重點整理
偏頭痛
外感引起的偏頭疼,疼痛往往從顳部開始往眼睛方向發散,放射性庝痛。
外關穴 - 用刮板呈 45度角,輕刺激(逆毛孔方向刮),皮膚要泛紅,紅點可在十分內退去。

內傷引起的偏頭疼,從耳後往上頂的頭痛,屬於頸源性偏頭痛。
足臨泣穴 - 用力點揉足臨泣穴,然後邊動動肩頸肌肉,就可緩解這類型偏頭痛。

咳嗽:
實症咳嗽 - 外感因素,起病急,嗓子疼,有些伴隨發熱,咳嗽有痰,痰偏黃情況。
列缺穴 - 實證需用強刺激,用指甲尖按壓列缺穴。

虛證咳嗽 - 經常出現咳嗽症狀,咽乾、咽癢情況,容易渴,但喝水不一定可緩解,沒有痰,晚上比較常發作。
照海穴 - 輕輕按揉照海對虛證咳嗽和失眠都很有幫助,可用锨針。

胃分為膈上和膈下兩部分。
膈上症狀-暈車、噁心、嘔吐或是出現反酸、燒心等症狀。
內關穴 - 點按壓出現酸脹感覺時,原地揉,揉散酸的感覺。
膈下問題 - 胃脹、胃痛等脾胃不和的問題。
公孫 - 手放在足背,大拇指立起,向骨頭內側按,按住揉。

頸肩腰背的疼痛
淺層肌肉 - 頭不可以左右顧。
後溪穴 - 用拇指掐住穴位,向骨頭處揉捏用力按,要有竄痛的感覺,邊揉掐邊活動肩部,從而緩解淺層肌肉疼痛。
深層肌肉 - 頭不可以上下俯仰。
申脈穴 - 指尖立起,用力點按,急性時, 按 3-5 分即可緩解腰背疼痛。


下方為紀錄影片的內容:
十二條正經構建了古代治病的醫學模型。每條經脈走在不同部位,把上和下、內和外、前和後畫分了。除了這十二條還有許多脈未歸入,歸結後有8條脈,各有奇特作用。
氣血在經脈裡流淌,像江河水一樣,到一定程度後就要滙合到一定的地方儲存,奇經八脈就是這個儲存系統,提供十二經脈氣血的支持。
除了常聽的任督二脈,
帶脈與女性生殖器相關,
沖脈稱為血海-十二經脈之海....都與十二正經相關的奇特作用。

我們身體360個穴位裡有8對重要的穴位,叫做八脈交會穴,是打通奇經八脈的開闗。
八脈交會穴在我們臨床使用時常常和十二經脈的穴位配對使用的,可以更整體全面的起到治療作用。


偏頭痛是常見的一種疾病,它的病機也有外感和內傷之分。
顳部是血管密集的區域。
外感引起的偏頭疼,疼痛往往從顳部開始往眼睛方向發散,放射性庝痛,
是血管痙攣性偏頭痛。
陽維脈治療人體中有寒熱往來的疾病,治療外感疾病,它本身沒有穴位。
配合手少陽三焦經上的外關穴


外關穴。
 陽維脈和手少陽三焦經幾乎重疊在一起,透過外關穴來調整陽維脈。
外關穴是專門治療感冒的穴位。外感為表症
外關穴上用刮板呈 45度角,輕刺激(逆毛孔方向刮),皮膚要泛紅,紅點可在十分內退去。
刮痧後出現紅點一小時內退去者為輕刺激。
若無法一小時內散去為重刺激。
第二種偏頭痛類型:
肩頸肌肉緊張時, 會刺激耳後的乳突後下方的枕小神經,而產生經常性頭痛。通常從耳後往上頂的頭痛,屬於頸源性偏頭痛。
足少陽膽經,帶脈

選擇位於足少陽膽經,脈氣與帶脈相通的足臨泣穴,
足臨泣穴
足,指穴位在足部;臨,居高臨下的意思;泣,眼淚。穴位的根本意思是膽經上的濕氣由上而下開始降臨,血氣的運行也會像淚水一樣滴落下來,故而得名臨泣。
這個穴位在在第四個腳趾關節的後面,小趾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。
此型偏頭痛為里症,需較用力刺激,可借助刮痧棒等圓潤按摩器具來按壓。
可選擇同偏頭痛方向的腳(如左邊痛點揉用左腳),來用力點揉足臨泣穴,然後邊動動肩頸肌肉,可緩解這類型偏頭痛。

上為表里,另有虛實
實證咳嗽:
起病急,有外感因素,嗓子疼,有些伴隨發熱,咳嗽有痰,痰偏黃情況,選用的穴位是位於手太陰肺經的列缺穴
列缺在古代就是指閃電,列是分開,缺則是指破裂,閃電的形狀就是一分為二的,中間有一條裂縫,所以稱之為列缺。列缺穴在解剖上的位置就正好位於兩條肌腱之間(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)。而且列缺是肺的絡穴,從這裡又開始走入大腸經,一分為二,貫穿於兩條經絡之間,正好應了列缺之名。
實證需用強刺激,用指甲尖按壓列缺穴。

虛證咳嗽 - 經常出現咳嗽症狀,咽乾、咽癢情況,容易渴,但喝水不一定可緩解,沒有痰,晚上比較常發作。
照海穴 - 滋陰清熱,治喉嚨乾癢症狀,也是治失眠的好穴位。
足少陰腎經上的照海穴,脈氣與陽蹺脈相通。
足內側部,內踝尖正下方與距骨相接的凹陷處。
照海穴 -  深刺激為治療下肢疼痛或下肢水腫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輕輕按揉照海對虛證咳嗽和失眠都很有幫助,可用锨針。


豆漿麵:
1. 少油炒薑絲,用油可防豆漿糊鍋。

2. 加入蛋花,小火養熟 
3. 蛋熟後,改大火,加入豆漿。
4. 燒開後,加入配菜(梨絲,白菜等),調味。
5. 完成品

20170222



若十二正經為江河之水,而奇經8脈則為湖泊水庫,一方面蓄積十二正經的氣血精華,另一方
又可灌溉他們,起到了統攝、調節氣血的重要作用。
十二正經上有八個穴位,與奇經8脈的脈氣相通,加強與十二正經連結作用。
外關-足臨泣、列缺-照海、內關-公孫、後溪-申脈,一手一足,兩兩相配,來解決我們身體同一部位中不同位置的相關症狀。

古代中醫將食道、脾胃統稱為胃,並用橫膈將胃分為膈上和膈下兩部分。
我們常常會遇到反酸、燒心、脾胃不和,或是暈車、暈船、噁心嘔吐等問題,這些症狀屬於胃的問題。若只是脹、疼為膈以下胃的問題,若伴隨有反酸、燒心、噁心等症狀,就有食道的刺激症狀。

八脈交會穴中的內關穴和公孫穴,分別針對膈上和膈下的問題。
手厥陰心包經與陰維脈相通,交彙在胸隔以上,對於調控胸部自主神經系統有很好幫助。
膈上問題是手厥陰心包經上的內關穴
特別是暈車、噁心、嘔吐或是出現反酸、燒心等症狀,我們就可以通過按摩內關穴來緩解症狀。當急性起病時,突然暈了,就需要重刺激,
若是預防用途的,如坐車前半小時點揉內關穴可減輕上車後的症狀。
按時會有酸脹的感覺,有時會有想打嗝,打出嗝後則可緩解症狀。
按摩方式- 內關穴點按壓出現酸脹感覺時,原地揉,揉散酸的感覺。

膈下問題是足太陰脾經上的公孫穴
足太陰脾經與衝脈並行於下腹部,對於助消化和化生氣血有幫助。當出現胃脹、胃痛等脾胃不和的問題,我們就可以通過按揉公孫穴來調節。
公孫穴: 找到第一跖趾關節
 往上推
 推到骨頭被擋住的點 - 公孫穴



按法:
手放在足背,大拇指立起,向骨頭內側按,按住揉。
位置正確時,有酸脹麻的感覺



自製穴位貼
1. 薑片切片厚度同硬幣。
2. 用牙籤抋扎些洞,讓它能有透發作用。
3. 貼上穴位,按揉它
暈車者在半小時前先貼上按摩,半小時, 薑對皮膚有刺激,不要長時間貼,若有不適,可貼一下,再按摩內關穴,但過敏者不適用。

頸肩腰背的疼痛,這些疼痛跟我們的肌肉關係密切。肌肉分為斜向肌肉和縱向肌肉兩大類,斜向肌肉通常是淺層肌肉,而縱向肌肉則為深層肌肉。
頭無法左右看時,找手太陽小腸經
 針對淺層肌按揉法:
那邊疼按那邊(左右),後溪穴。
 2. 用拇指掐住穴位,向骨頭處揉捏用力按,要有竄痛的感覺,就按對了。
3. 邊揉掐邊活動肩部,從而緩解淺層肌肉疼痛。

頭不可以左右顧,取之手太陽(淺層肌肉)。
頭不可以上下俯仰,在於深層肌肉。
後溪穴針對淺層肌肉,申脈穴針對深層肌肉,
找到申脈穴後,指尖立起,用力點按,急性時, 按 3-5 分即可緩解腰背疼痛。
也可用穴位貼,幫助刺激,增強功效。




備份視頻
20170221
https://youtu.be/ySAfVgENBwA
20170222
https://youtu.be/Q3HDfE908tE

CONVERSATION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